雪霁寒宵:岁暮阴阳催短景,天涯霜雪霁寒宵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雪霁寒宵:岁暮阴阳催短景,天涯霜雪霁寒宵

雪霁寒宵:岁暮阴阳催短景,天涯霜雪霁寒宵

2024-07-13 10:29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

大唐大历元年,也就是公元766年的冬天,是54岁的杜甫暂居夔州——也就是今天重庆奉节的第一个冬天。

说“暂居”,是因为停留在这里并不在杜甫计划之内。此前,他虽然身居成都,却一直心念长安故园,甚至连回去的路线都想好了: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”。

765年,他终于按计划出发了,谁料刚刚出蜀,就在云安病倒了,而且病得很重,一躺就是几个月,回去也暂时不太可能了。

正好这一年,柏茂琳出任夔州都督,聘请杜甫担任幕僚,于是杜甫就在夔州暂时安顿下来。

在夔州期间,杜甫虽然老迈多病,却进入一生中的创作高峰,《登高》《秋兴八首》等代表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。

我们今天要读的这首诗,创作于一个雪霁寒宵的冬夜,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。

阁夜

(唐)杜甫

岁暮阴阳催短景,

天涯霜雪霁寒宵。

五更鼓角声悲壮,

三峡星河影动摇。

野哭千家闻战伐,

夷歌数处起渔樵。

卧龙跃马终黄土,

人事音书漫寂寥。

杜甫在夔州的时候,曾经以他居住的西阁为题创作了不少诗作,这首诗也是如此。

首联“岁暮阴阳催短景,天涯霜雪霁寒宵”,点明了诗歌创作的时间和地点:已经是冬天了,一年将要结束,白昼在黑夜的催逼下,一天短似一天。

此刻,我身处偏远的夔州,彻夜难眠,看窗外霜雪初停,将寒夜映照得如同白昼。

作者在这里表面是在写景,实际上是在借景写人、写事、抒情:时值岁暮,暗指人生之暮;雪夜漫长,暗指战乱频繁。

当时,“安史之乱”刚结束不久,人们热切希望社会安定,但是蜀地又爆发了“崔旰之乱”,让百姓不堪其扰。

诗人难以入睡,索性披衣出门。此刻,天还没亮,军中的鼓声和号角声就响起来了,那声音如此悲壮,不知道将士们又将奔赴何方。

夔州是三峡的起点,他仰头看天上银河璀璨,远处是咆哮的江水,星辰倒映在江流中,明灭动摇,就如同这动荡的时局,这个联想凸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
紧接着,诗人由眼前之景进一步展开联想、深化主题:“野哭千家闻战伐,夷歌数处起渔樵”,野外仿佛传来千家万户凄厉的哭声,从中,我们仿佛看到硝烟弥漫的疆场和家毁人亡的惨剧。偶尔能听到几声渔民樵夫唱出的山歌,那歌声如此凄婉,如同一声声哀叹。

尾联,诗人写道:“卧龙跃马终黄土,人事音书漫寂寥。”“卧龙”指诸葛亮。“跃马”化用左思《蜀都赋》中“公孙跃马而称帝”的典故,指的是公孙述。

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,感叹像诸葛亮、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,无论他是贤是愚,都化为黄土、烟消云散了。相比天下战乱、民不聊生,我的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?

尽管处境艰难、老迈多病,“诗圣”杜甫始终忽略“小我”,胸中涌动着炽热的家国情怀,读来让人动容。

雪霁寒宵,冰雪隐藏了大地上的细枝末节,天地之间一片澄澈。这样的景致在山水画作品中也多有呈现,我们要欣赏的这幅画是明代画家蓝瑛的《江皋飞雪图》。

▲《江皋飞雪图》明 蓝瑛

纸本设色 148cm×46.7cm

天津博物馆藏

江皋,也就是江岸的意思。这幅画采取“一河两岸”式的构图,画家用清墨渲染出冰封雪冻的河面和远处晦暗的天空,营造出一片清寒。

天水之间,用墨线勾勒出山峰的轮廓,用大面积的留白来表现积雪覆盖的苍茫群山,只在近水处画出树木、稍加点苔,作为点缀。

近岸的景致是画家要着力表现的对象。一棵古松、三棵杂树,两两成组,劲挺而生,枝叶或火红如丹、或碧绿如翠。

透过树干之间的缝隙,可以看到临江的岩石上建有一座敞轩,轩内文房陈设一应俱全,一位文士头戴风帽、身着长袍,正在窗前静坐观雪。

室外天地一片澄澈、湖面如镜,室内文士神态安详、心如止水,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。

画面右上角有这样的题跋:“江皋飞雪。东郭老农蓝瑛画于西湖舟中。”

蓝瑛是明代的一位职业画家,擅长创作山水画,常见的风格有两种,一种是没骨重彩山水,我们之前欣赏过的《白云红树图》是这种风格的代表。今天这幅《江皋飞雪图》是他用勾勒之法创作的浅绛山水。

▲《白云红树图》明 蓝瑛

学术界则以“秀古”一词来总结他的画风,不仅概括了蓝瑛师法古人、融合南北的笔法,又体现了他作品中浓郁的文秀之气。

大自然四季更替,四时之景各不相同。冬季,因为白雪皑皑的独特之美,尤其被历代诗人和画家喜爱。吸引他们的,或许不只是雪花的洁白、晶莹和空灵,更是借雪景山水能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宇宙自然。

原标题:《雪霁寒宵:岁暮阴阳催短景,天涯霜雪霁寒宵》

阅读原文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